年,小品《超生游击队》登上春晚。
黄宏和宋丹丹为躲避计划生育*策,带着超生的孩子东躲西藏,滑稽的表演引观众捧腹大笑。
小品来源于生活,这个故事曾真实发生在一个小伙子的身上。
年,他出生的时候,正赶上国家严抓计划生育,因为家里已经有一个哥哥,为免受处罚,妈妈一度带他东躲西藏。
3岁时,父母外出打工,哥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被留给外公外婆照顾。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话题很火爆,他就是其中一员。
3岁到9岁,他只见过一次妈妈,没见过爸爸。
7岁时,妈妈回家看他,他只是感觉“怎么突然多了个妈”。
9岁时,他很兴奋地坐了4天大巴,去爸爸妈妈打工的珠海生活。
他第一次知道,原来晚上可以像白天一样亮,原来高楼能盖到云朵里。
他穿上整洁的校服,怯生生地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
他用3天时间学会普通话,用一周时间听懂广东话。
10岁,他第一次过生日,第一次听别人为他唱“生日快乐”,第一次吃生日蛋糕。
他学习成绩不错,考过班级第五名。他爱下象棋,得过全年级比赛第二名。
但爸爸认为,只有第一名才值得开心,才配得上表扬,其他的名次都丢人,都不用说出来。
他努力之后的成绩和进步从没有得到过认可,他渐渐变得无所谓,失去了学习兴趣,初中毕业就辍学。
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一个学历严重不达标的普通小子,不出意外的话,他的人生也将重复父辈的路。
年,他28岁,在多个城市辗转多年,终于实现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当上厨师长。
这一年,他的一个无心之举,竟然为人生打开另一扇窗。
他在今日头条注册账号,上传自己的做菜视频。
没想到广受好评,粉丝越来越多,还凭此赚到养家的钱,成了他热衷追求的一份事业。
他是来自四川富顺的农村小伙子,全网粉丝三千多万的“美食作家王刚”。
看似扶摇直上,一鸣惊人,但人生中哪儿有轻易就吃到的馅饼。
我们去看看王刚的故事,从中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世上没有奇迹,只有努力的轨迹;没有运气,只有坚持的勇气。
因为热爱,所以忍耐
王刚的爸爸在一家企业餐厅做厨师,妈妈帮厨。
对他们来说,厨师是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必须指着这门手艺。
在他们对儿子的众多期望中,从没想过让他走上厨师这条路。
偏偏儿子对厨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爸爸极力反对,以致父子之间大闹一场。
在爸爸“给我滚”的咆哮声中,王刚收拾行李,离家出走。
那晚,因为缺钱,他和堂哥只有睡在珠海郊区的一块草坪上,被蚊子叮,还被虫子咬,但他忍着没回家。
他怕爸爸挖苦他,说他没出息,怕爸爸真的堵死他做厨师的路。
他开始找工作,目标是餐馆,因为只有在餐馆里,他才有机会学做厨师。
刚开始,他干的全是杂活,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对客人迎来送往,收拾狼藉的杯盘剩饭,去厨房帮工,给附近的客人送餐……
手脚忙个不停,累、时间不自由,挣的钱勉强够养活自己。
住在餐馆老板租的房子里,一个小卧室,上下床,6个小伙子,环境可想而知。
有时候太忙,客人忘了结账,他没发现,老板会骂他猪脑子,被骂完还得自掏腰包补上损失。
对一个内心充满梦想的人来说,这些委屈都是小菜一碟,都是通往梦想的路上,一道道跳得过去的小沟小坎。
在厨房打杂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用餐高峰时,帮忙切菜配料,
大厨休息时,请教炒菜的秘诀……
这么勤快能干、安守本分的小伙子,谁不喜欢?
他渐渐学到皮毛,尝试着炒菜。
他做的第一道菜是鱼香肉丝。大厨交代好流程、配料、火候后,他自己完成。
这道菜得到了大厨表扬,最起码第一次做菜及格了。
大厨的肯定是对王刚最大的鼓励,他觉得自己选的这条路有奔头。
跟大厨越来越熟后,他请求做员工餐。
他慢慢掌握许多菜式,而要学会不同的菜式,呆在一个地方肯定不行。
所以,他8年换了60多家餐馆,学会餐馆的拿手菜就换一个地方。
他的行李包非常简单,几件换洗的衣服、几样生活必需品。
身体累点没关系,奔波苦点也没关系,只要能学到做菜的真功夫就知足。
为了讨大厨欢心,厨房里的脏活累活他全抢着干,甚至掏下水道这样的脏臭活,他都不嫌弃。
挣的钱不多,但他还会省出来请大厨吃饭,大厨的衣服脏得快,他手脚麻利地拿去清洗。
靠着能吃苦,能钻研,能坚持,能忍耐,他终于穿上雪白的厨师服,一步步把自己修炼成厨师长。
人生初露曙光,他的梦想熠熠发光。
因为专注,所以出众
年3月8日,王刚发布第一个短视频。
截至目前,今日头条粉丝多万,西瓜视频粉丝多万,微博粉丝多万……
短短3年多时间,王刚的网络影响力已经非同一般,在各个平台都算得上出众。
他的秘诀在哪里?
一篇文章里这样写王刚的视频风格:
没有浮夸的滤镜,没有小清新的音乐,缺少看上去精贵的食器,王刚的做菜视频简单、直接、粗暴。
就好像一个女人无需化妆,依然能吸引无数人迷恋,那她一定有异于常人的优秀之处。
王刚的视频如此吸睛,就因为他用心、专注。
他会研究怎么切菜最入味,怎么炒最出味,什么时候放什么调味品合适,食材如何搭配才能确保味道正宗、有营养,用什么刀切食材,油泼食材的油温要几成……
整套流程一丝不苟讲解下来,还不忘做一个“技术总结”,就像老师讲完课,最后划重点。
刚开始拍视频,他用的是哥哥的手机,因为他的手机功能不行。
有了收入后,为提升拍摄效果,他购入一台索尼DV。
不会剪辑,上网搜索爱剪辑,一步一步跟着学。
每晚下班后,他开始剪辑视频,回复粉丝问题,忙到凌晨3点4点是常事儿。
早上8点起床,他还要赶紧准备去上班。
对别人来说,也许觉得辛苦,难坚持;但对他来说,却很开心。
因为这是他真正喜欢的事情,是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的事情。
视频收入逐渐稳定,王刚决定辞职,专职拍视频。
这个做法遭到了父母至亲的反对,他们觉得拍视频并不是长久之计。
唯有妻子支持他,也只是因为爱他,不忍打击他,并不是觉得拍视频多有前途。
年10月,妻子陪他回到老家富顺县。
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元,再问别人借点,凑够8万块,租了个房子开始拍美食视频。
听说哪里有好吃的菜,王刚就直奔过去。
品尝过后确实不错,便虚心请教做法,直到自己研究透关键,才展示给粉丝。
为了学到正宗的地三鲜和锅包肉做法,他专程跑到东北学习。
俗话说:
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他把心用在菜式的正宗和味道上,悉心研究过程,总结经验,自然博得粉丝青睐,在一众美食网红中脱颖而出。
因为舍弃,所以得到
许多人听过这句话:
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
许多人都向往去大城市追梦,哪怕与梦想距离遥远,但只要身在大城市,就觉得机会近在眼前。
珠海跟王刚的老家比起来,肯定珠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比较大。
大城市机会确实多,但喧嚣浮躁,对美食视频的制作、研究来说,并不具备优势;
小城市更有情怀,心中有梦,处处可追梦。
在四川富顺县一条坡路的小街上,在那个白色卷闸门里,王刚拍出一条又一条爆款美食视频。
他常常辗转各地去学做菜,也常常被热情的粉丝认出,北京、成都、珠海……更别说在自己的家乡小城,他终于靠自己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以前,别人给他介绍对象,他是“三无青年”,无房无车无存款,极少有人看得上他。
妻子是贵州人,他们在工作中相识,即使他是“三无青年”,妻子也认定她。
办结婚的钱刷信用卡,婚车想办法借;结婚后省吃俭用,要还外债还要过日子。
妻子一两年不敢买新衣服,王刚穿着厨师服很少换便装,租住房仅仅是能住,从不敢奢望讲究什么。
即使这样的日子,也是王刚一步一步靠自己拼来的。
虽然的确窘迫,但好在他一身好厨功,已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
有了名气,自然有广告找上门,但对于跟美食毫无关联的产品,他都选择拒绝。
曾经有一家酒企,出资近万,计划在他的视频中投放广告。
这么多钱,的确诱惑,但思量再三,王刚没有接受。
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把美食视频一直做下去,而不是目光短浅,只赚快钱。
毁掉粉丝的信任,再想重建,那等于推掉高楼,重新打根基,得不偿失。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有时候,得即是失,失却是得。
人生处处有馅饼,有的吃得,有的吃不得。谁能笃定,别人送给自己的,到底是玫瑰还是毒药
因为责任,所以担当
现在的王刚,已经不是当初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愣头小伙,也不是挥铲翻锅、穿梭在锅碗瓢盆中的厨师长。
他的角色,说是老板更贴切,虽然他一直不放弃做“厨师中的战斗机”这个梦想。
但现实如同大海中翻滚的巨浪,把他推向更广阔的海域。
哥哥放下其他城市的生意,紧随他后,回到老家,加入他的创业队伍。
他把爸爸妈妈从珠海接回来,亲人团聚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
视频剪辑、摄像、编辑等,都聘请专业人才,家人朋友都成了他视频里的风景。
他新收了徒弟,把做菜的秘诀一招一式传授给他们。
他开通电商平台,食材、食器、调味品……他把那些自己用过的好东西分享给粉丝。
他在成都租了多平米的工作室,改造了多平米的大厨房,在成都开了自己的卤味店——宽菜……
许多人留言,说他忘记初心,不再是那个教粉丝做菜的硬核厨师了。
但反过来看一下,如果他一直是那个单打独斗的厨师长,一直一个人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又怎能撑到现在?
信息时代,流量为王,多少网红昙花一现,瞬间隐没。
他现在走的是“抱团成长”模式,视频队伍、电商队伍、厨师队伍、店内经营队伍……
他给几十人提供成长和发展平台,靠他一个人拍摄美食视频,怎么能长远走下去?
他必须拓宽思路,寻求更多发展方向,确保时刻与大时代接轨,才能让“美食作家王刚”真正成为屹立不倒的品牌,而不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网红。
以前,厨师曾经是铁饭碗,技术在手吃穿不愁。
在王刚苦学技艺的时候,许多大厨常常藏着掖着,不敢把真本事交给他。
毕竟有句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在王刚奋斗出自己的“厨师长”,在这条路上渐渐功成名就之际,他最想做的事,却是把所有做菜的秘诀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
他组织同行业研讨会,大家一起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他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满园。
一句话,引粉丝们纷纷点赞:
“有大格局,不只是做菜,而是传承中国美食文化”;
“一位真诚、有远见的厨师长”;
“大气磅礴,志向远大”;
……
除了国内几千万粉丝,他在YouTube上也是个“绩优股”。
外国友人评价他的视频:
你必须在视频里加上英文字幕了,这样我会更痴迷;如果这是一个厨师做的,对中国人来说很正常,但对俄国人来说就不正常了;看上去是最好的,只是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他身上不仅仅肩负“怎么做好中国美食”的责任,更肩负“怎么传承中国美食”的责任。
因为肩负责任,他必须选择担当,这个80后的农村小伙子说了一句很朴实的话:
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好,但我必须去做,毕竟我还年轻,团队也还年轻,做了总比没做好。希望我们能为这个行业贡献微薄的力量。
有句话叫“年轻奋斗,年老从容”,王刚正带领他的团队,走在这条希望和挑战并存的奋斗路上。
因为梦想,所以追赶
30年前,一个缺少父母之爱的留守儿童,一个被闭塞的农村锁住心灵的小孩,一个9岁才见到大巴、第一次吃生日蛋糕的男孩。
30年后,一个实现梦想的厨师长;一个为梦想不停追赶的大小伙子;一个带领团队追梦的操盘手。
王刚的人生蜕变,有机遇的成分,但最关键的,是机遇向他发出邀请时,他早已整装待发。
努力创造奇迹,坚持催生运气。
“没有什么能随随便便成功”,王刚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做食材,熬制了一碗不浓不淡,味道刚刚好的鸡汤。
这碗鸡汤,我干了,你随意;我继续追赶梦想,但愿你也别再犹豫。
-end-
参考资料:
《真实故事计划》李永:《从留守儿童到百万网红,厨师王刚的奇幻漂流》
作者: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