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岁月的沉淀吧,近几年逐渐开始注重养生,对做饭的兴趣和感悟也突然多了起来。经过前段时间疫情宅家的日子以及因此培养的逐步沦陷的刷短视频和线上购物的生活习惯,达到巅峰。
我曾经觉得做饭是个很大的负担。从小父母做饭管饱,没有对做饭或者了解饭菜是怎么做出来的有过任何好奇和兴趣。当年留学的时候,因为是典型的中国胃,不得已必须自己动手喂饱自己。可每次总想着草草了事,应付应付,快速搞定就可以去图书馆看书了,因而也并没有享受到做饭的乐趣。后来进入社会,因为争强好胜的性格一直努力往前冲,好多年都是的状态。吃饭对我来说一直是件非常不重要的事情,外卖成了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出国留学积累的勉强的做饭技能也在这个过程中日渐生疏。
曾经也很不理解,做饭那么麻烦,从思考吃什么,到买菜、洗菜、切菜、做菜、清理,忙活上一两个小时,10分钟下肚,为啥居然有那么多人享受这个过程。最近渐渐悟出来,是自己的弦绷得太紧了,太忙压力太大,因此享受不到做饭的快乐。
工作8年多,也渐渐进入职场倦怠期,如同饱和曲线一般,越往后走越觉得可以学习和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了。某天,还是同往常一样刷着抖音,不知为何刷到了一条做饭的视频。以往这种视频我都是快速划过,而我相信如果抖音的算法够强,就不应该再给我推类似的视频。就是这种机缘巧合,抖音的算法貌似也出了bug,我那天的心情也不同往日,居然认真地看完了这个视频,且竟然觉得很有意思。之后我又主动搜索做饭视频,当天晚上刷了几十条关于做饭的视频。不知为何,在突然迷茫的时候,我开始研究做饭了。
做饭这个事情,深入研究之后才发现,居然包含了那么多学问: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营养学、统筹学、效率学……还能培养你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抖音快手之类的短视频兴起也算是帮了大忙。原先我觉得每天思考吃什么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些视频软件,想不到可能就放弃了,也不会有后面的那些流程了。有了这些软件,你可以刷刷别人在做什么好吃的,是不是你也感兴趣的食物,这样你就有了一个开始的动力。其次,短视频对于家常菜的重点解说,你会觉得好像挺简单的,你就照着说明书操作就完了,于是就有了尝试的勇气。再来,快捷的线上买菜app诸如叮咚、盒马,半小时送货的服务有效解决了懒癌症患者不愿意出门买菜的困扰。当便捷的线上平台配上愿意慢下来享受生活的心态,爱上做饭就变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做饭这件事最终还是落到味道上–好吃、吃开心了,那才会觉得这一切值得。吃到好吃的食物,多巴胺的分泌绝对是加速的。如果是自己亲手做的美味,更甚。我觉得自己做的饭菜永远是最香的,即使是简单的食材、简易的做法,也完胜饭店里星级大厨端上来的美味佳肴。这和你在做饭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爱心以及享受到的生活乐趣是直接挂钩的–因为是我做的,每一个环节我都很认真,因此一定很好吃。当然啦,除非你天赋异禀,也不可能每道菜第一次尝试都会是成功的。但即使这第一次尝试没那么完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看别人的视频和自己上手做一定是不一样的。食材本身可能会有差别,调料会有差别,锅碗瓢盆会有差别,火候会有差别,只要有一点点差别都可能造成这道菜不好吃。但又怎样,和任何事情一样,第一次做不好再试就是了,总结原因和经验,多试几次总能成功的,至少能超越自己吧。
做菜这件事首先是取悦自己,其次才是取悦别人。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你觉得好吃得不得了的东西换个人可能根本不爱吃。但这都是概率问题。对于每个菜,每个人都有爱吃和不爱吃两种可能。假设你做了5个菜,这5个菜你的朋友都不喜欢吃的可能性仅有0.5^5=3%.如果你做了10个菜,10个菜你的朋友都不喜欢吃的可能性仅有0.5^10=0.1%.也就是说,只要你擅长做的菜品越多,就几乎没有可能满足不到其他人的味蕾。
当然,生活需要仪式感,同时生活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忙碌,有许多别的梦想要追求。任何事情都有tradeoff,都有opportunitycost.但当你愿意把生活的天平拨向美食一点点,哪怕只是一点点,你都会快乐很多。
最后,随便分享一下最近做的一些家常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