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
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绵茵陈气清香,味微苦;花茵陈气芳香,味微苦。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生用。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1.黄疸尿少:善于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
2.湿温暑湿
3.湿疮瘙痒
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本草纲目拾遗》
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习称大金钱草。
气微,味淡。以叶多者为佳。
生用。
甘、淡、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1.湿热黄疸,胆胀胁痛:既能清肝胆之热,又能除下焦湿热,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
2.石淋,热淋,小便涩痛:利尿通淋,善排结石,尤宜于治疗石淋
3.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煎服,15~60g。
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干燥地上部分,药材也称江苏金钱草,为江苏、浙江所习用。
性味辛、微苦,微寒;归肝、肾、膀胱经。
功能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适用于热淋,石淋,湿热黄疸,疮痈肿痛,跌打损伤。
煎服15~30g。外用适量,煎汤洗。
豆科植物广金钱草的干燥地上部分,为广东、广西所习用。
性味甘、淡,凉;归肝、肾、膀胱经。
功能利湿退黄,利尿通淋。
适用于黄疸尿赤,热淋,石淋,小便涩痛,水肿尿少。
煎服15~30g。
伞形科植物白毛天胡荽的干燥地上部分,为江西所习用。
性味甘、淡、微辛,凉;归肝、胆、肾经。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适用于湿热黄疸,痢疾,淋证,水肿。
煎服10~15g。
旋花科植物马蹄金的干燥地上部分,为四川部分地区所习用。
性味苦、辛,凉;归肺、肝、胆经。
功能清热利湿,利水消肿,活血解毒。
适用于湿热黄疸,湿热下痢,热淋,水肿,小便不利,疔疮肿毒,跌打损伤。
煎服10~30g。
《名医别录》
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
气微,味微苦、涩。以切面色黄者为佳。
生用。
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1.湿热黄疸,淋浊,带下
2.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毒蛇咬伤
3.经闭,癥瘕,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4.肺热咳嗽
5.泻热通便作用,可用于热结便秘。
煎服,9~15g。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孕妇慎用。
《生草药性备要》
藤黄科植物地耳草的干燥全草。
气微,味淡。以色黄绿、带花者为佳。
生用。
苦,凉。归肝、胆经。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1.湿热黄疸
2.肺痈,肠痈,痈肿疮毒
3.跌打损伤
煎服,15~30g。外用适量。
《本草纲目拾遗》
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干燥全草。
气微,味微苦。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生用。
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1.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2.痈肿疮疡,咽痛,毒蛇咬伤,烧烫伤
煎服,15~30g。
《岭南采药录》
豆科植物广州相思子的干燥全株。
气微香,味微苦。以根、茎、叶全者为佳。
生用。
甘、微苦,凉。归肝、胃经。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
1.湿热黄疸
2.乳痈肿痛
3.胁肋不舒,胃脘胀痛
煎服,15~30g。
《生草药性备要》
大戟科植物叶下珠的干燥全草或带根全草。
气微香,叶味微苦,茎味淡、微涩。以果多、色灰绿者为佳。
生用。
甘、苦,凉。归肝、肺经。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
1.湿热黄疸,泄痢,淋证:湿热蕴结肝胆,面目皮肤色黄如橘
2.疮疡肿毒,蛇犬咬伤
3.目赤肿痛
4.小儿疳积
煎服,15~30g。外用适量。
苦凉之品,阳虚体弱者慎用。
木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