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的形成,多表现“浊毒”“虚瘀”交错的病理特点。浊毒内蕴,瘀阻肝络,血瘀肝脾,则肝脾肿大;肝肾虚损,水瘀泛于下焦,则出现肝硬化腹水。
齐某,男,52岁。年11月8日因腹胀、乏力1个月,腹大加重一周而收入我院。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2年,间断抗病毒药物治疗(具体不详),一周前因过度劳累出现腹部臌胀、乏力,遂来我院。刻诊:面色黧黑、乏神、形体消瘦、食欲减退、腹胀、食后更甚、腹大、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大便溏稀、日行2~3次、小便不利等症状。同时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弦滑。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满,移动性浊音阳性,腹壁青筋显露,肝脾大,肝在右下肋2厘米,可触及,脾在左肋下4厘米,可触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超声诊断:①肝硬化伴腹水;②脾大。
诊断:臌胀(浊毒内蕴,瘀血内停)。
治疗:化浊解毒,软肝化结。
处方:黄芪20克,茯苓20克,红景天15克,茵陈15克,田基黄15克,龙胆草15克,当归12克,香附12克,川芎12克,垂盆草15克,佛手12克,虎杖15克,苦参9克,泽泻12克,白术15克,鳖甲15克,白英9克,冬凌草9克,山甲珠9克。水煎,每日1服,分早晚2次温服。
患者服药28剂后,精神、饮食较前大为改善,腹水减少,尿量渐增。B超显示:肝稍大,肝实质光点分布稍强;脾肿大较诊前回缩。患者出院后在门诊加减治疗半年有余,腹水基本消失,足肿消退,追访年余,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李佃贵教授认为,肝硬化腹水的形成,多表现“浊毒”“虚瘀”交错的病理特点。浊毒内蕴,瘀阻肝络,血瘀肝脾,则肝脾肿大;肝肾虚损,水瘀泛于下焦,则出现肝硬化腹水。方中与山甲珠相伍,祛瘀血,补营血,消癥瘕,直达病所。茵陈、龙胆草、田基黄、垂盆草化浊解毒、利湿退黄。虎杖、泽泻给邪以出路,从二便分消浊毒。当归、川芎活血逐瘀。黄芪、茯苓、红景天、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白英、冬凌草防癌抗癌,取未病先防之意。治疗本病当中,最忌见血调血、见水利水。宽中调气,方能使血化水利,互结之水瘀得解。所以,方中伍入香附、佛手,治以行气活血,气行血化。全方用药精当,验于临床,确有良效。
■来源中医中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